联合出品 系列专题内容
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搭乘“神舟”出差太空6个月,入住“天和”核心舱,并将完成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一系列工作任务。
这将是中国人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达到了国际标准的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常态化驻留周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建成自己的空间站”中许多关键技术的验证,比如能够持续为航天员提供生存所必需的水和氧气的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
一个值得被铭记的日子
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10月16日注定是一个值得被铭记的日子。
18年前,在2003年10月16日,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返回,经历“太空一日”,实现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万户飞天”终成真。
但在这次任务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千米的高度,抛掉逃逸塔约10秒后,杨利伟忽然感到身体被颠了起来,五脏六腑都像被震碎了似的,这样的状态持续了26秒,让他几乎有“濒临死亡”的感觉,“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这一感受出乎技术人员们的意料,在此之前,箭体的振动频率被认为是对航天员没有影响的。这一问题的源头是共振,这曾是一个世界级的航天发射难题。
为了不让航天员再次承受这样的痛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研制团队启动了长达半年的调查、分析、计算以找到导致共振的来源,随后不断优化设计、进行试验,终于,到5年后的神舟七号发射,聂海胜反映,“谈球吧体育乘坐的火箭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而在神舟十三号发射升空的直播画面里,谈球吧体育app同样看到“出差三人组”神态放松。
△ 火箭升空
载人航天无小事。在1992年我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之初,就确立了以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求,这也是研制载人飞船与卫星最大的区别。事关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一个再小的细节,都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毁灭性后果。别说26秒,一秒的痛苦都不能被允许。
而这背后,凝聚着无数航天工作者的专业、勤奋和付出,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这样的细节,在近30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史中比比皆是。仅以载人飞船的设计为例,一艘飞船所用的元器件有10万多只、电缆网节点8万多个、计算机软件语句几十万条……其中的任何一个,都让设计人员历尽千辛万苦。
神舟十三号发射的10月16日,同样是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纪念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如今已成一个约定俗称的名词,泛指新中国在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又受国外技术封锁的艰苦条件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通称。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也引领着广大科研工作者不断攻坚克难,在各项高科技领域坚定走自主研发之路。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不算早,在美苏之后40年,但起步之初,就明确了“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体现中国特色和科技进步,要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曾有人质疑神舟一号是“山寨”了苏联的“联盟号”,而这一质疑,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公开详细介绍了飞船的特点后,被粉碎——“联盟号”飞船的总设计师米申院士听取报告后,站起身来,大声对在场的航天专家们说,“中国飞船不是‘联盟’号,中国飞船就是中国飞船!”
△ 航天服的研发也是一项复杂工程
而保障航天员安全“太空漫步”的舱外服,在我国也经历了按计划从俄罗斯引进到完全自主研制的过程。舱外服研制通常需要8-10年的时间,而我国的研制团队选择了在传承世界前沿技术的基础上突破创新的攻关之路,历时47个月,经过一百多项大型系统试验,一百多家单位团结协作,终于让舱外服打上了“中国制造”的烙印。
从追跑、陪跑到领跑
被称为“神舟飞船之父”的戚发轫院士曾说,起跑线是在短跑上起作用,而人生是马拉松。起步晚,但起点高,通过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展现中国特色,也体现在航空航天之外的其他高新技术领域,如生物制药领域。
说到玻尿酸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一成分如今广泛应用于眼科、骨科、皮肤科、化妆品、食品等领域,是生物制药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中国玻尿酸产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追跑、陪跑到领跑的过程。
国内玻尿酸行业的开启者凌沛学博士曾说,“整个80年代谈球吧体育app跟着国外跑,90年代并排跑,2000年以后谈球吧官网领跑。”
玻尿酸的发现始于1934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眼科教授Meyer和他的助手从牛的眼睛玻璃体分离出一种新型材料,并将其命名为透明质酸(也叫玻璃酸,后来传播广泛的“玻尿酸”叫法实为错译),随后在动物脐带、关节滑液、皮肤等多个组织内都分离出了相同的成分。
△ 玻尿酸广泛存在于人体中
这种成分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黏弹性,有润滑和修复作用,也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如皮肤、关节和眼睛玻璃体中,因此,对它的研究成了生物制药领域的热点。
1979年,美国医生Endre Balazs博士申报了玻尿酸的制备专利,迈出其商业化的第一步。而此时,国内对玻尿酸的研究寥寥无几。
直到1984年,正在山东医科大学攻读生物药物学硕士专业的凌沛学,开启了对玻尿酸的研究,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从鸡冠提取玻璃酸钠的研究》——这篇论文断断续续写了20年,也催生了一个如今市场规模达近百亿的产业。
一如中国航天事业起步时的筚路蓝缕,最初的研究条件极为艰苦,凌沛学将不足 30 平方米的车库改造成实验室,购买简单的实验仪器,蹬三轮车拉设备,到宰鸡场买公鸡冠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分离提纯,终于在1988年开发出制备公鸡冠来源玻璃酸钠的组织生化提取法,但这种方法周期长、收率低、成本高,量产依然是问题。
△ 凌沛学博士
而放眼当时的国外,1985 年,日本资生堂率先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玻尿酸。凌沛学和他的团队也不甘落后,同样开展了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玻尿酸的研究,在菌种构建和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改进,使产率取得突破性提高,并于1992 年实现微生物发酵法工业化生产玻尿酸,且产品质量优于欧洲药典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风起云涌。时任山东省商业科技研究所副所长的凌沛学,也在这个时期做出了坚定的选择,他认为,“科研成果一定要实现产业化”,否则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研究脱离了市场,只能自食其果”。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成立后,以玻尿酸技术为核心,除生产原料外,每年也推出涵盖眼科、骨科和化妆品等领域的玻尿酸产品。
到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生产销售国。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的统计,2018 年,中国玻尿酸的总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 86%,且全球玻尿酸原料销量排名前五的企业,均为中国企业。
从提取技术的突破,到面向市场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山东福瑞达为代表,如今中国玻尿酸的产能、应用和技术迭代,都位于全球领先的位置。
山东福瑞达生物股份旗下专研玻尿酸护肤的颐莲品牌负责人谢锐看来,玻尿酸国产化的三十多年历程中,福瑞达既是核心技术的输出者,也是一个坚持不懈的市场推动者,还是人才培养基地。“如今业内许多企业的领军人物,很多都和福瑞达有着密切关系。”
△ 山东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颐莲品牌负责人谢锐
玻尿酸的“飞天之旅”
专研玻尿酸护肤的颐莲品牌对于玻尿酸的探索,并未止步。今年,颐莲跨界携手中国航天十二天宫IP联名合作,推出“天宫作美”限量定制礼盒,致敬中国航天精神;也通过与来自太空的神秘材料、被称为“纳米王子”的富勒烯的结合,开启了“玻尿酸+”护肤时代。
△ 颐莲“天宫作美”限量定制礼盒
颐莲品牌诞生于2003年,彼时,不仅消费者对玻尿酸这一成分一无所知,甚至行业人士如原料工程师,都对其功效、如何运用于化妆品配方中很陌生。而在让玻尿酸实现量产、成本极大降低之后,凌沛学博士便思考如何“为市场打一个样本”,也让更多中国女性用得起、用得上玻尿酸护肤品,于是创立了颐莲。
“我国的航天事业中有很多艰辛、很强的不确定性,这种攻坚克难的精神,其实也和颐莲成立以来在玻尿酸护肤领域的科技研发,以及市场推广中的攻坚克难很匹配。”谢锐说。
拓展玻尿酸的应用与研发定位,是玻尿酸护肤品牌未来发展的关键。颐莲依靠“玻尿酸+”理念,在玻尿酸产品上打造出优势,支撑了坚持玻尿酸护肤的品牌定位。
首先,在玻尿酸技术迭代方面,时至今日,福瑞达生物已发展到第六代,玻尿酸的技术创新会不断向下深挖与延展。
除了在玻尿酸领域的持续耕耘,颐莲近期还与中国科学院纳米实验室开展合作,将玻尿酸与富勒烯这两种珍贵的成分进行创新结合,研发了一款精华液新品。据谢锐介绍,富勒烯虽然有很好的护肤功效,但却不能直接融于化妆品的配方中,需要一种包裹型的介质——而玻尿酸恰好可以承担这一角色。
△ 神秘的富勒烯
在深耕富勒烯近30年的王春儒教授的带领下,中科院有着一支60余名博士、硕士组成的富勒烯产业应用科研团队,拥有的富勒烯相关发明专利居全球前列,而与颐莲的合作,不仅是双方科研上的价值提升,也借助颐莲品牌在市场和消费者中已有的积累,让这一技术应用的成果,能够触达更多人。在功效性化妆品成为市场争夺焦点的当下,“各自为王”的玻尿酸和富勒烯,两者的科学叠加,将开启化妆品品类新赛道。
“的确是花了很多心血来打造这样一款产品,既不负双方合作的众望,也想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护肤体验和皮肤解决方案。”谢锐说。
例如,在包装的设计和选用上,仅仅是精华液瓶的泵头这样一个小细节,就历经多番周折:由于富勒烯包裹在玻尿酸中,普通的泵头无法将其打破,肤感和吸收都会受影响,因此就需要在按压同时完成一次切割动作。为了实现这个功能,颐莲的产品开发团队走访了大量化妆品包材厂商,历时近半年时间,为这一产品单独开发模具并不断修改,历经二十多个批次的样品的筛选、淘汰和优化,反复测试,终于达到最佳效果。
△ 颐莲玻尿酸富勒烯精华液
这种为一个细节付出成百上千努力的匠心精神,也正与我国航天科研工作者的“锱铢必较”相契合,无论是千方百计解决让杨利伟“难以承受”的26秒,还是其他千千万万的细节。
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行至第7圈时,展开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的旗帜,分别用汉语和英语说,“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航天科研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既是为保障航天员们的生命安全,也是借由他们对宇宙的探索造福更多人,不仅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许多问题,也为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这种“造福全人类”的使命感,放到像谢锐这样一个品牌人、产品人的眼中,便是对消费者的一份关心,“是不是有一颗愿意和消费者站在一起的心,去体会、了解他们的需求。”
通过四十多人的电商客服团队几乎早八晚十二与消费者的沟通,以及专职人员在各个社交平台发掘针对品牌和产品的反馈,加上每年两到三次的消费者访谈,还有聘请专业的调研机构……颐莲正在用各种方式,聆听消费者的声音。而在今年,通过四千多家线下门店的拓展,包括美妆集合店、超市甚至便利店等,并推出更适合旅行场景的小剂量装和组合套装,颐莲也在寻找更多让消费者低成本接触和试用产品的方式。
“颐莲的未来,将是一个可以走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品牌。”对于未来,谢锐这样展望。正是基于这种长期主义的规划,颐莲越来越关注消费者需求,“颐莲有18年历史了,谈球吧体育app一直在老老实实地搞研发,未来,谈球吧官网登录也将围绕玻尿酸研发及应用领域进行持续深耕。玻尿酸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成分,运用在不同的研发体系可以有不同的作用,强化玻尿酸这个优势基因,以此为基础,不断联合更多化妆品配方专利机构、科研单位、大学院校等,深入研究玻尿酸同其他成分的复配效果,在配方上延续‘玻尿酸+’的理念,为品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文是《三联生活周刊》与福瑞达生物股份共同推出「致敬本质」系列专题内容,讲述一个美妆企业和它背后的那群人,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产品研发、艺术合作等方式,发现美、追求美、探索美,以科技与商业的力量,向美致敬。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文献参考:
[1] 兰宁远 ,《中国飞天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 申万宏源研究,《玻尿酸产业链高景气,终端市场潜力巨大》,2020;
[3] 张天民、于静、边玲,《学者与企业家的双重精彩——记生化制药专家凌沛学》,《中国生物医药技术》,2007.
(图片来自福瑞达及视觉中国)
策划: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沈艺超
作者:Gemma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